Image Alt

三秀園歷史

001

關於三秀園

坐落於雲林縣大埤鄉怡然村的三秀園,為當地望族陸豐張氏的私家園邸。三秀園現存占地約一萬坪,可分成「宅邸」和「庭園」兩個部分:宅邸部分,幾經遷移與重建,現存者為第三代的住屋,為坐北朝南的「二落單伸手」形式的院落,約有八十年歷史。宅邸除房屋正身、護龍以外,尚有老竹管厝、工寮、倉庫、雞舍等外掛式建築。花園的部分,由張氏十五世祖張建廷先生開闢,距今已逾百年。後歷經張際唐、張禎祥、張達聰數代園主的經營、增建,終達到目前的規模。園中格局多出自張氏十七世祖張禎祥的擘畫,俐落大方、不拘小節,反映出園主張禎祥的為人心性。

 

舊時,園主張禎祥在一次不經意的閑散間,發現了一項隱身在景色表層下的奇觀--在花園裡缺乏日照的潮濕角落中,竟生長了許多天然靈芝。深諳漢文化的園主知道,在中國古典文化中,靈芝始終帶有神祕而祥瑞的意涵;又因為靈芝草一年三次綻放的特色,於是靈芝在文學家的筆下得到了「三秀」此一雅稱。如屈原在《九歌·山鬼》中就寫道:「采三秀兮於山間,石磊磊兮葛蔓蔓。…」敘述了一段探險者深入山中尋訪「三秀」仙草的歷程。張氏便以此次的發現為吉祥之兆,將自家的花園命名為「三秀園」。

《夏日敝園即景》 張禎祥

自愛園名秀冠三,林深聊藉隱愚憨。
千條柳外千竿竹,百朵荷邊百樹柑。
水注滿池涼味釀,風吹入座淡香含。
古榕濃影遮簷角,六月炎威尚不諳。

003
006

秀園創建史

據載,大埤鄉在距今三百多年前的荷蘭時代,就已有中國移民入墾。張家原籍廣東惠州府陸豐縣換田鄉羅厝庄,家族遷臺並定居雲林大埤的確切年份尚待考證,但由族譜可知渡臺至少已超過了二百年。

 

「三秀園張氏」雖為一般平民,但數代以來治產有道,逐漸累積了可觀的田產,據前人回憶:張家坐擁上百甲的農地,租佃的產值相當驚人,堪稱鄉里間的「田僑仔」。傳至張家十四世張明安時(清道光年間),已有相當充裕的家境供子弟讀書,並且培養了十五世張建廷最終獲得「例貢生」資格。至此張家更是從「田僑仔」晉升為「鄉紳」階層,可謂光耀門楣。

 

可惜時局震盪,日本國在甲午海戰中大敗清國,雙方一紙條約就將台灣人的命運改寫。1895乙未年,日本軍隊便浩浩蕩蕩開始「接管」台灣全島。如同島內的其他地區,在雲林、嘉義也出現了許多對抗日本人的戰鬥,日本軍隊的報復性掃蕩席捲了所有反抗的地區,造成了許多的殺傷。據說當時,張建廷背負著八旬老母曾嬌娘,和鄰居、家人一起逃命;最後卻不幸遭到流彈擊中,雙雙殞命;同鄉的人群死傷四十多人。是家族,也是歷史的一場悲劇。

 

張家十七世祖張禎祥生於西元1896年--其祖父、曾祖母遭遇不測的隔一年。由於張禎祥是家中獨子,背負著傳承的重任,他的父母除了督促他上進,更希望他能承繼家學淵源,於是當他從打貓公學校畢業以後,便送他到新港大儒林維朝的「怡園書院」學習漢學。張禎祥師承洪瑞璋、施梅樵,受當時彰雲嘉地區文章之氣濡染。張氏天性隨和、雅好韻學,在書院求學期間可謂如魚得水,從此一頭栽進了古典詩的創作之路。

 

所幸者,戰爭陰影逐漸退去,日本對台的民治漸漸步上了常軌。張氏家族的命運也開始轉向光明的一面。西元1930年前後,張家家業可說是蒸蒸日上,張禎祥便開始思考拓展自家園邸的計畫。當時已經娶妻、但膝下無子的張禎祥--甚至將傳宗接代的願望融入員林的設計之中。張禎祥在園中挖掘了一條貫串東西向的長形池塘,然後在水池中段往北挖出一道分岔的水道,使整個水池從空中俯瞰作「丁」字的形狀。池塘取名為「丁字池」,便是取其人丁興旺的意思。

 

沒想到在丁字池造好的隔一年,張禎祥的正室陳蕊便替他生下了長子--達聰。新園甫成、長子誕生,可謂雙喜臨門。這段期間可能是張氏一輩子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了吧?

004

採菊東籬

西元1945年,二戰結束日本戰敗、撤離臺灣。臺灣社會上留下了非常龐大的人力缺口。當時,較高學歷者或擁有社經地位的人士便會被指派擔任要職,以填補日本撤退後的真空狀態。

 

張禎祥身為大埤鄉的最大地主,當年就被指派為第一任的鄉長,實為情勢所迫不得不然。張氏生性本愛自然,雖然走馬上任,卻時時刻刻不思念著閒雲野鶴的生活;於是張禎祥任職鄉長不滿一月,就辭官歸隱三秀園。

 

張禎祥在他短暫的任內,卻留下了一件流傳至今的事蹟。當時,國民政府正在進行行政區域的重劃,鄉長張禎祥有鑑於鄉下地方的地名常常過於俗氣,於是就一一替它們起了文雅的新名稱。比如,張家宅邸所在的聚落,原先為後壁店、舊庄兩個鄰近的村莊,張禎祥索性便將兩庄實質上合而為一,並取名為「怡然村」。大埤鄉境內的所有村莊也都從此有了新的名稱,如南和、聯美、大德、豐田、三結… 等,這些文雅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。而在完成這件事情以後,他就瀟灑地脫下了烏紗帽揚長而去了。

《受命入大埤庄役場感賦》 張禎祥

令頻難卻又難當,無奈登場暗自傷。
豈為利名移素志,那堪案牘索枯腸。
應時未解施鄉政,避世何如學楚狂。
歸去來兮憑那日,比於靖節莫期長。

三秀園老照片
鷇音吟社成員合影於林家怡園前。二排右一著淺色西裝者為張禎祥、二排右二為朴子黃傳心、前排左三為林維朝、後排右二為蔡乾亨、後排右三為林蘭芽。ca. 1922

秀園雅集

漢文化中一直有以文會友的傳統。文人「雅集」,主要透過遊山玩水、詩酒唱和,這種看似遊玩的方式,達到切磋交流的目的。比之較為正式的詩社聚會,雅集的形式既遣雅興又任憑隨興。

 

在臺灣的漢學文壇,也發展出同樣的地方性的詩社、雅集文化。張禎祥青年時遊學於新港,出入秀才林維朝的怡園書院,結交許多詩壇前輩與詩友。1922年(大正11年),當時林維朝為了在日本統治底下延續漢學教育並鼓勵後進,於是邀集新港、北港、大埤的一眾青年才俊,主盟成立鷇音吟社,張禎祥為創社之社員之一。當時鷇音吟社中最年少的張禎祥、東石黃傳心、新港林開泰三位,合稱為鷇音三子,彼此出身背景雖不相同卻有著特別的革命感情。

《懷傳心詞兄》 祉亭 張禎祥

回溯前遊一段緣,雙溪虎尾近怡然。
良辰便可頻歡聚,絳帳何堪竟再遷。
只隔鄉鎮三十里,已懷梁月十三年。
交情不逐流光去,相訪憑誰得占先。

《次前韻》 劍堂 黃傳心

怡園憶締舊因緣,心志差同大自然。
日酷斯文驚廢墜,時艱學海苦頻遷。
論交早訂三生約,光復又經二十年。
閒散與君娛晚景,釣名圖利任人先。

116203713_592718821315984_1816279058140512779_n

1923年(大正12年),嘉義廳治下許多詩人,如蘇櫻村、林臥雲、賴雨若感到雲嘉地區許多詩社規模較小、各自為政,難以與島內其他主要詩社競爭。於是蘇櫻村等人利用嘉義鷗社舉辦年度大會的契機,力邀地方各詩社聯合共組嘉社;此倡議馬上得到嘉義街玉峰吟社、羅山吟社、鷗社、北港街汾津吟社、西螺街菼社、鹽水街月津吟社、朴子街樸雅吟社、新營二庄之新柳吟社、布袋莊鶯社以及新巷庄鷇音吟社,共10社、百餘位詩人的響應,張禎祥也以鷇音吟社社員之身份加入嘉社。此後,嘉社成為雲嘉地區最重要的代表詩社。

 

嘉社於1934年(昭和9年)4月7日成功爭取召開全島詩人聯吟大會,於嘉義市公會堂舉辦,集全臺島67社、231人與會,為一時臺灣漢詩詩壇盛事。

《辛未春日三秀園雅集》 壺仙 賴雨若

名園一到覺心澂,水秀山明興致增。
多謝主人情意厚,築亭記念會吟朋。

img111

詩社的正式社課、聚會以外,張禎祥也熱情邀約詞友同好們到自家庭園中賞遊,眾人飲酒賦詩、擊掌唱和,頗有古人雅集的旨趣。隨著張氏的詩名漸嶄露頭角,結交的朋友愈多,三秀園的美名也不脛而走。包括斗六吳景箕、張立卿,溪口張進國,朴子黃傳心、四湖林友笛…等,都常是張氏三秀園的座上賓。如今時過境遷,眾騷人墨客已矣,往昔的秀園雅集已成絕響,不免令人唏噓。

《感作》 張禎祥

愛兼弓馬奕球詩,更擴園林督適宜。
多趣何無精一藝,愁魔纏攪酒魔隨。

005

隱逸詩人

上面是一首張禎祥先生的自我剖白,除了直陳自己對諸藝的濫情與不專精以外,詩中他所謂的「藝」更是與儒家六藝--,大異其趣。張禎祥喜好射箭、騎馬、賦詩,或有傳統文士遺風,但他又同時喜好時髦的網球運動,這種不受限制的放懷之興,與張氏督建的建築、庭園展現出同樣的氣質。

 

張氏早期寫景之作總透出一種樂觀知命的氣質。以下皆為其青少年期的佳作,寫自家花園的美景,看倌在園中遊覽也不妨「按圖索驥」一番:

《豁然橋上即景》 張禎祥

豁然橋上椅欄干,秋水盈池放眼寬。
魚泳亭中由倒影,幾如蜃氣幻奇觀。

《敝園即景》 張禎祥

久雨初晴暖日紅,園西檢點又園東。
假山木茂真山似,舊徑花迷新徑通。
池面築亭宜狎鷺,榕蔭匝地好聽風。
生平最愛林泉趣,領略朝朝興不窮。

《抖擻橋》 張禎祥

只盈尺幅幾尋修,龍柏岸懸放枕流。
欲渡精神須抖擻,暫教休賞水悠悠。

《白蓮池》 張禎祥

雨後波添幾尺新,偏教冷豔競開頻。
窺魚有鷺藏何處,一色依稀認未真。

三秀園老照片

張禎祥先生於西元1972年離世,留下了上千首詩作,由後人集結成冊付梓,題《三秀園詩草》。其詩雖沒有磅礡巨作、也不見真知灼見,但作為一個隱逸者的性靈抒懷。幸運的是,詩人的寫作基地、喻托--三秀園,仍然保持園區完整。園邸雖有年歲的傾頹荒廢,但無論景致山水、花草樹木以及建築地物都已經找到專人維護、整治。我們期許著延續三秀園的氣味和命脈,能夠給後世的朋友一個窺見往昔詩人的心靈的憑據。

《丙午臘月於園中口占》 張禎祥(1966年作)

刺骨嚴寒拔木風,仍然早起四時同。
則名山下倚斑竹,一任揚砂蔽曉空。

三秀園logo

週一、週二:休園
週三~週四:接受團體預約
週五~週日:一般參觀無須預約

每人100元
導覽費每場 1500元

雲林縣大埤鄉怡然村怡然路26號
(05) 591-70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