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 Alt

大事紀

明鄭時期
明鄭時期
1662-1683

陸豐張氏遷居雲林大埤地區

⬩ 來自廣東惠州府陸豐縣之張讚文、張應伍兄弟,遷台入墾今雲林大埤地區,首開陸豐張氏遷居大埤之先河。﹝1﹞
清治光緒年間
清治光緒年間
1875-1895

三秀園創始

⬩ 張家世居後壁店,務農買田為業,至十五世張建廷取得「例授貢生」功名,由富農躋身鄉紳階級。
⬩ 十五世張建廷開闢三秀園。
⬩ 最遲至1891年(光緒17年)前,十五世張建廷取得「例授貢生」功名,由富農躋身鄉紳階級。
⬩ 1895年(光緒21年)10月8日(農曆8月20日),日軍自雲林(斗六)兵分三路向嘉義縣城進攻 ﹝2﹞,途經後壁店時,遭到村民激烈反抗。在日軍無情攻勢之下,後壁店村中超過四十人喪生;張建廷揹著母親曾氏逃命不及,兩人同遭一顆流彈射殺。
日治明治年間
日治明治年間
1895-1912

十六世張際唐繼承

⬩ 1896年(明治29年)11月17日,十七世張禎祥出生於後壁店。
⬩ 1904年(明治37年)八歲的張禎祥,前往打猫(民雄)王潘年書房學習四書五經,漢文啟蒙。
⬩ 1911年(明治44年)張禎祥於雙溪口公學校完成四年學業,並轉學打猫公學校繼續修業。
日治大正前期
日治大正前期
1912-1919

十七世張禎祥繼承

⬩ 1913年(大正2年)張禎祥於打猫公學校畢業,之後追隨打猫庄洪瑞璋先生學習古文。
⬩ 1914年(大正3年)雙溪口仕紳張進文延聘鹿港碩儒施梅樵先生至自宅講授漢詩文學;張禎祥為當時的學生之一,開啟其詩文創作之路。
⬩ 1915年(大正4年)張家十六世張際唐逝世。張母陳勤依禮俗、讓張禎祥於父逝百日內完婚;婚配對象為潭肚寮庄富豪陳抄先生之長女陳蕊。
⬩ 1917年(大正6年)張禎祥考入公立臺中中學校,為創校第三屆學生﹝3﹞。於臺中中學校求學時,有幸接受鹿港名書法家鄭鴻猷、林慶等老師指導。但張禎祥後來因家事所累,未修滿一年即退學返鄉。
⬩ 1918年(大正7年)張禎祥擔任斗六廳土庫支廳舊庄第二保保正,同年當選嘉義公共埤圳聯合會議員。
日治大正後期
日治大正後期
1920-1926

詩書萌芽時期

⬩ 1920年(大正9年),張禎祥擔任斗六郡大埤庄首屆庄協議會會員﹝4﹞ 、斗六郡大埤第十一保保正。
⬩ 1922年(大正11年),張禎祥以庄協議會員身分爭取下,大埤公學校於舊庄成立「大埤公學校舊庄分離教室」﹝5﹞ 。
⬩ 新港秀才林維朝召集地方才俊,成立「鷇音吟社」,張禎祥為青年社員之一。
⬩ 1923年(大正12年),以嘉義街為首的詩人們,倡議聯合原嘉義廳轄下各地方詩社以互通聲氣、壯大組織。由蘇孝德、林臥雲、賴雨若主導成立「嘉社」。張禎祥為當時參與詩人之一。
⬩ 1926年(日大正15年)張禎祥為首成立了「三郎庭球會」(軟式網球隊),為大埤地區的第一個體育協會。
日治昭和前期
日治昭和前期
1926-1935

三秀園擴建、詩文雅集時期

⬩ 1927年(昭和2年),張禎祥以地方名望替詩友黃傳心設法,於双溪口庄潭肚寮開館教授漢學。張禎祥、黃傳心與溪口張進國三人,時常於三秀園徹夜談詩論事。
⬩ 1930年(日昭和5年)張禎祥於園南挖掘景觀池「丁字池」,並用挖出之池土填出「則名山」,為三秀園重要之景觀。
⬩ 1931年(日昭和6年),張禎祥於園中修築「盍休亭」,廣邀名士賴雨若、林開泰、黃傳心等人,於三秀園宴遊雅集。
⬩ 1932年(日昭和7年)位於後壁店街上的張家祖厝,因年久不堪使用,張禎祥遂於三秀園東側修築新居。新居中之對聯由鹿港施梅樵先生手書。同年,將祖厝中其中一棟屋舍,移至三秀園中作為書軒,取名「逸軒」,並修建園中跨越丁字池的「豁然橋」。
⬩ 1933年(昭和8年),張家十八世長子張達聰出生。
⬩ 1934年(日昭和9年)嘉社於嘉義公會堂舉辦全島詩人聯吟大會,翌日招待與會詩人搭乘林業鐵路上阿里山遊覽。
⬩ 1935年(日昭和10年),張禎祥於臺灣史上第一次街庄議員選舉中,當選首屆斗六郡大埤庄庄協議會員。
日治昭和後期
日治昭和後期
1936-1945

世界大戰、社會動盪時期

⬩ 1937年(日昭和12年)張禎祥被指派擔任斗六郡米穀統制組合特別總代,負責施行臺灣總督府的米穀政策 ﹝6﹞。
⬩ 1940年(日昭和15年),張禎祥連任斗六郡大埤庄庄協議會員。同年,在張禎祥與在地仕紳謝芳慶、謝祿等人的奔走下,「大埤公學校舊庄分教場」得以獨立為「舊庄公學校」。
⬩ 1944年(日昭和19年),嘉義、虎尾、斗南等市街遭到盟軍猛烈轟炸,三秀園位處大埤後壁店雖然較為安全,但仍遭受零星空襲。園中二座人造假山「則名山」、「避機山」下皆造有防空壕。
⬩ 1945年(日昭和20年)1月,來自滿州佳木斯的關東軍四三九三部隊調派來臺,其中一支支隊徵用了三秀園作為駐紮營區。該部隊至同年8月日本戰敗前都停駐在三秀園中。
戰後至五十年代
戰後至五十年代
1945-1959

戰後艱困時期

⬩ 1945年(民國34年),張禎祥受指派為代理大埤庄庄長,並成為第一任大埤鄉官派鄉長﹝7﹞。張氏任職一個月便告辭職,期間完成鄉中行政區整併、改名事宜。原三秀園所處的後壁店、舊庄兩聚落合併為一村,由張禎祥命名為「怡然村」。
⬩ 1947年(民國36年),二二八事件及後續事件中﹝8﹞,張禎祥有許多親友遭到波及,所幸三秀園並未受到影響。同年冬天,張禎祥將張家自十三世至十六世祖先之遺骨,遷葬至三秀園的張家園塋中。
⬩ 1951年(民國40年),《耕地三七五減租》及土地改革政策的實施,使張家的田產事業受到打擊﹝9﹞ ;自此,三秀園的維護漸漸難以為繼。
⬩ 1952年(民國41年),張禎祥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聘請為第一屆委員,後轉任該文獻委員會之顧問。
同年,張際唐遺孀、張禎祥生母陳勤女士逝世;張禎祥之摯友張進國亦於是年去世。
⬩ 1955年(民國44年)張禎祥收養之村人孤女曹金,不幸因癲癇發作溺死於三秀園池中。張氏有感而發作110首「哀女曹金」詩以弔之。
⬩ 1959年(民國48年),張禎祥長子張達聰赴日留學。
六十年代以降
六十年代以降
1960-1999

韜光養晦時期

⬩ 1963年(民國52年),斗六名士吳景箕等人至三秀園雅集。
⬩ 1968年(民國57年),張達聰在日本與博士班同學小柳美佳小姐結婚。
⬩ 1969年(民國58年),重建園中「轉北橋」。
⬩ 1970年(民國59年),詩人林友笛、張立卿、蘇平祥等同蒞三秀園雅集。
同年,張達聰取得日本新潟大學醫學院之博士學位。
⬩ 1972年(民國71年)12月21日,張家十七世張禎祥逝世,三秀園由其長子張達聰繼承。但因張達聰長年旅居日本,園區事務只能委託在臺子侄輩管理維護。
廿一世紀
廿一世紀
2000-

重見天日時期

⬩ 2003年(民國92年),張禎祥遺稿《三秀園詩草》付梓刊行。
⬩ 2015年(民國104年)三秀園產權由外孫後人向張達聰購入,開始斥資整修。
⬩ 2017年(民國106年),以「三秀園雅集」名義舉辦首次書畫會,邀請黃光男、李轂摩、沈榮槐、羅振賢等書畫名家至三秀園揮毫。
⬩ 2019年(民國108年)由三秀園後人發起之「雲林縣三秀園雅集文化協會」正式成立。
同年,於園中首次舉辦「三秀園雅集-鴻鳴憶故鄉」戶外音樂會。

[1] 【台灣區姓氏堂號考】1979,楊緒賢

[2] 中日甲午戰後,臺灣遭清朝割予日本。隔年夏天,由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揮軍南下,欲強取臺灣全島。

[3] 該校成立於1915年,是由林獻堂、林烈堂、辜顯榮、蔡蓮舫、林熊徵等人為首,向臺灣總督府爭取辦學,以捐獻的方式爭取而來。為日治時期第一間臺灣人可就讀的中學。

[4] 1920年,日本臺灣總督府大刀闊斧改革地方制度,廢除廳制,改設州、郡、街庄,各級單位設有協議會員,為諮議性質機關。
[5] 該校為今雲林縣大埤鄉舊庄國民小學前身。

[6] 日本臺灣總督府施行「米穀統制法」,管制殖民地產米出口量,以平抑日本本土米價。二年後,總督府開始實施「台灣米穀移出管理令」,採取稻米專賣政策。

[7] 8月15日,日本無條件向盟軍投降,二次世界大戰結束。11月,中華民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下設「臺南州接管委員會」代行原臺南州政務。

[8] 因查緝私菸而起的228事件,在全臺各地引發反抗政府運動,尤以嘉義、雲林衝突最為嚴重。

[9] 《耕地三七五減租》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土地改革的第一階段工作,後續一連串的政策致使原富農地主階級的資產大受影響。

三秀園logo

週一、週二:休園
週三~週四:接受團體預約
週五~週日:一般參觀無須預約

每人100元
導覽費每場 1500元

雲林縣大埤鄉怡然村怡然路26號
(05) 591-70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