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 Alt
  /  影像故事   /  【小品】昭和台灣的「社交距離」

【小品】昭和台灣的「社交距離」

「社交距離」恐怕是Covid-19疫情爆發以來最熱門的一個詞語了!但單從字面上來理解「社交距離」的話,筆者倒是聯想起字面上的另一種的意思:在交通不便捷的年代,社交活動的參與需要消除的距離隔閡,與現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…

日本時代昭和年間,臺灣人究竟是如何長途跋涉、趕赴各種各樣的聚會呢?當然在那個時代,現代人習以為常的高速公路和高鐵肯定是不存在的;台灣的西部鐵路縱貫線雖已初步完成,但對於住在雲林大埤這麼鄉下的三秀園張家人來說,這似乎也不是個好選擇。
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年報,第42年報中刊載【1941年の鉄道路線図:台湾台南州虎尾郡、北港郡と嘉義郡】,大埤位於溪口、土庫、元長以及排子路的中間,無論是縱貫線或糖鐵的主要路線都沒有經過

三秀園主張禎祥於1927年嘗作《早行》五律詩二首,詩中所述晨起出門、趕赴聯吟詩會的情景十分生動:

其一
旅程豈可遲,曙色未明時。
風緊吹煙薄,星稀照道夷。
相逢車尚少,獨往馬堪遲。
十里過村店,家家始曉炊。

其二
征途殘月隨,未曉幾村馳。
馬趵蹄揚土,雞鳴聲報時。
眼看透迷霧,鞭拂斷遊絲。
趕赴聯吟會,提先小憩宜。

詩人趕在日出之前就騎馬上路,在星月夜下馳過一個一個村莊,這個時間連務農的人家都才剛起床做飯;而行裝體面的詩人趕著路,只為了抵達詩會之前能夠有時間好好喘息一下。

想想,那時代的「好額人」何其多、能擁有的娛樂也不算少。詩人趕到外地只因赴會,若不是真的很熱衷此道,又何必這麼辛苦呢?

台南善化人,畢業於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,曾就讀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碩士班。專職平面設計師,業餘文字、歷史、美術、插畫自由工作者;近年因緣際會回到位於雲林的外婆的後頭厝,協助整修、規劃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家,在林泉之間與老事老物為伍。

三秀園logo

週一、週二:休園
週三~週四:接受團體預約
週五~週日:一般參觀無須預約

每人100元
導覽費每場 1500元

雲林縣大埤鄉怡然村怡然路26號
(05) 591-70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