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 Alt
  /  影像故事   /  新港鷇音吟社的傳承
三秀園老照片

新港鷇音吟社的傳承

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個關於文化傳承的小故事。從百年前的新港、一個曾經興盛,但已鮮為人知的詩社-鷇(音:ㄎㄡˋ)音吟社談起。

對三秀園稍有認識的朋友,都知道老園主張禎祥是一位田園詩人,但多半不了解他成為詩人的學思歷程。張禎祥出生於西元1896年,時值日本統治台灣的初期;張氏雖如當時其他臺灣學童一樣,接受了日本公學校的教育,但他畢業後卻沒有繼續升學。青年時期的張禎祥受父親張添盛(字際唐)抄寫漢語佛經的影響,養成對古典漢語的特殊情懷;於是在一九二十年代,張氏決定遠赴新港,在秀才林維朝主持的「怡園書院」學習,走上了詩文之路。

三秀園老照片
鷇音吟社成員合影於林家怡園前。二排右一著淺色西裝者為張禎祥、二排右二為朴子黃傳心、前排左三為林維朝、後排右二為蔡乾亨、後排右三為林蘭芽。ca. 1922

新港林維朝為前清秀才,日治時期仍然為地方上有力的仕紳。林氏一直以延續儒學為己任,對於漢學逐漸式微常懷憂慮。當時新港的登雲書院(前清官方書院)倒塌,依日人律令不得重建,林維朝乃在自家「怡園」開館授徒。即使後來日本官方禁止私塾教習漢文,怡園書院依然弦歌不輟。

大正十一年(西元1922年)在林維朝的號召下,怡園書院年輕學子、新港文人組成「鷇音吟社」,藉詩文之唱酬以延斯文一脈,為當時雲嘉地區最早成立的詩社之一。「鷇音」二字指雛鳥敲擊卵殼、將出之聲,以勗勉青年「從初學起」。

林維朝(1868-1934),字德卿,號翰堂,別署怡園主人。新港鷇音吟社社長。

張禎祥為怡園書院學生,亦為鷇音吟社初創之成員。其餘社員包含張象賢、何際虞、張進國、黃傳心、林開泰、洪大川等人在社會上有各自不同的事業發展,但在地方文學復古上卻都是中堅分子、彼此常年酬唱的詩友。

從怡園接續而來的這份「懷古」的思維,除了體現在文字上,也造就了張氏三秀園的氣質與格局。文化的延續與傳承無所不在,我們只是很少去發現它們罷了。

林維朝手書對聯,仍收藏於張氏三秀園中。

筆者曾於2020年前往拜訪新港「林維朝故居」、「林開泰診療所舊宅」,百年老宅雖然外表斑駁、也面臨過地震天災、道路拓寬因而拆除改建外牆門樓等事件,但依然佇立於現代化的新港街上。

大約在日治大正年間,前清秀才林維朝除了在前清登雲書院毀損、不得復學之時,毅然在自家辦學,一肩扛起傳續漢學的責任之外。林維朝擔任嘉義廳參事、新港區區長、嘉義銀行總經理等職,為地方上喊水會堅凍的名望人士。與登雲書院同時毀於地震的新港信仰中心奉天宮,也是在林維朝的帶頭捐款、並向總督府申請公開募款的奔走下,向全台灣募集了鉅款修建。 三秀園主張禎祥在詩界、社會上都仰望著社長林維朝的身影,從他的詩詞可以看見。張家花園中的書房逸軒正廳上,一直以來就掛著一對由林維朝手書致贈的中堂書法。筆者不禁好奇,張禎祥從大埤自宅前往新港大街的這條路,不知走過了多少回呢?

張禎祥、陳蕊夫婦合影於三秀園逸軒。當時張禎祥已高齡七十,他們身後懸掛的中堂仍是林維朝生前致贈的墨寶。

台南善化人,畢業於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,曾就讀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碩士班。專職平面設計師,業餘文字、歷史、美術、插畫自由工作者;近年因緣際會回到位於雲林的外婆的後頭厝,協助整修、規劃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家,在林泉之間與老事老物為伍。

三秀園logo

週一、週二:休園
週三~週四:接受團體預約
週五~週日:一般參觀無須預約

每人100元
導覽費每場 1500元

雲林縣大埤鄉怡然村怡然路26號
(05) 591-70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