則名山下射箭
六十年前、某個炎熱的端午節前夕,幾個外家家庭的孩子都回到阿公阿嬤家,在大花園裡面找有什麼新鮮的東西好?迌?
阿嬤和阿姨們在廚房裡忙進忙出,正在炊一掛一掛的肉粽,他們才跑過去湊熱鬧「喔~ 足香矣!但是足熱矣!」就邊喊著熱跑開了。「阿公咧?奈無看著阿公?」他們問著大人們。「應該是去山腳射箭矣!」
原來阿公自己跑到山下射箭去了。孩子們熱熱鬧鬧地跑去「則名山」下,看見阿公穿著汗衫,正張著弓、瞄準箭靶。長工東成舅向孩子們比比手勢、要他們先別吵,孩子們都緊張兮兮地期待著阿公射出的箭…
「喔!著矣!著矣!阿公足厲害矣!」
孩子嗎歡欣鼓舞鼓掌著,但其實阿公因為分心、這一箭射得歪了,只勉強上了靶的邊緣。阿公笑了,他招招手要孩子過來身邊,問說這幾個禮拜不見、過得好不好?還問他們:「想欲學射箭否?」
三秀園主張禎祥,應是在他廿歲於臺中中學校(後來的台中一中)求學的時期學習了弓道,並從此以為一輩子修身養性的興趣。三秀園中的「則名山」山腳設有一個簡易的射箭場,是他無事時射箭、遣懷之處。
×××××
早在《周禮》就記載有六藝: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,精通這些技藝是人類高尚的典型。其中的「射」即是射箭技藝,由此可見,古代中國人並非只講究迂腐的文字遊戲而已。
日本最晚從大化革新之後,便已經學習了來自大唐的射藝,並在千年來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弓道傳統,強調人靶之間僅有一線的正念精神。因為訓練射箭並非為了比賽勝負,理想上這種無所爭、射箭中或不中都反求諸己的想法,其實是與先秦的古典文化一脈相承的。
台灣人早年並沒有太多射藝的傳統(畢竟這跟打獵射箭在精神本質上並不相似),或許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才機會接觸了日本引進的弓道。